工作案例丨用爱抚平心理创伤——一例特殊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处理案例
一、案例背景
去年冬至那天下了雨,天气很冷。下午5点半,我还在办公室加班,突然来了一个qq语音电话。“导员姐姐,我情绪不对,现在心里堵得好难受。”小雨很低沉的讲道,我的心情一下紧张起来。去年9月小雨刚入校时,在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中被认定为一级心理问题,通过与她谈心谈话中得知,她从初中开始受到校园欺凌,家庭关系很不和谐,最懂她的爸爸因为小雨想考武汉的大学,一直在武汉打工,年初却因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幸去世。
家中奶奶、妈妈都认为是小雨害死了爸爸,小雨本来就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突遇变故,更是心理受到了极大创伤。电话这边,我没有多问,第一反应是,不管什么原因导致她情绪不好,我必须马上见到她,在旁边陪着她。我们约好了在图书馆前孔子像下见面,并绕着校园散步一圈。了解到冬至按照小雨老家习俗,小雨要回家给去世的爸爸立碑,但小雨在校读书没回家,碑没有立成,妈妈给小雨打电话抱怨,小雨觉得错都在自己,很压抑,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甚至还用刀片划伤胳膊,用肉体疼痛去掩盖心理疼痛。
二、案例基本资料及原因分析
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从学生个人自诉、联系家长、同学描述、辅导员观察等多方面、多视角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而究其原因,对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形成系统、完整、合理的评价体系。
(一)案例基本资料
1.学生基本资料
小雨,女,18岁,来自江西省一地级市,父亲去世,母亲是某4s店售后员工。母亲一人供养小雨和其8岁弟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困难。奶奶在父亲去世前,和其一起居住,父亲去世后,母亲和奶奶的关系决裂,互不往来,小雨有时夹在母亲和奶奶之间很为难。奶奶最后和姑姑住一段时间,回到老家。
2.学生个人自述
学生自述,从初中开始,就受到学校同学的欺凌,围追堵截,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硬挺过来。父亲常年在打工,奶奶和母亲经常吵架,家庭关系也很不和谐。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知心朋友,两人无话不说、无话不谈,但好友却在自己高二的时候,因抑郁自杀。这对小雨产生很大打击,认为自己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自责的同时也时常会思考活着的意义。
小雨自述想替好友完成在武汉读大学的愿望,于是让父亲继续在武汉打工,但不幸的是,2020年初父亲因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幸去世,原本灰暗的生活变得更加暗淡。最重要的是,发生这一切,不仅痛苦,还经受着奶奶和母亲怪罪自己害死爸爸的压力。有时,很难转移注意力,会不自觉的心情压抑、胸闷、流泪。
3.同学描述
据同宿舍室友描述,小雨平时喜欢独来独往,不太喜欢和大家一起打闹、玩笑。平时学习也比较用工,更喜欢一个人去图书馆自习。
4.辅导员观察了解
小雨平时性格比较内向,少言寡语,喜欢带帽子遮挡自己。因其家庭遭遇变故,心理受到很大创伤,存在较严重的睡眠障碍,精神状态也不佳,内分泌失调,脸上长满痘痘。但也是因其家庭原因,认知、心智相对同龄人较为成熟,特别会为他人着想。小雨日常多数情况下,情绪比较低沉,很喜欢封闭自己,社会支持系统较差。为了控制自己不良情绪,偶尔会采取自残的方式伤害自己。
(二)案例原因分析
在本案例中,小雨从小受到欺凌,家庭关系也不和谐,又突发变故,对其内心产生难以承受的痛苦,造成很大创伤。加之,家人的不理解和错误思想带给她很多无形压力。综合以上的基本资料,小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源于以下几点原因:
1.家庭缺少温暖,长期缺乏家人关怀。小雨从小就和家人缺乏交流、沟通青少年心理干预,家长只顾学生温饱,忽视学生心理状态,缺乏人最需要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长此以往,会缺乏安全感,产生孤僻性格,缺乏与人交际的能力,人际关系产生很大问题。
2.好友离世影响,校园欺凌记忆笼罩。在很小的年级,就独自承受校园欺凌的痛苦,自认为家人无法提供帮助,而选择自己默不作声的忍受。终于在网上找到好友倾诉,作为心灵的寄托,但好友却因为抑郁症选择自杀,内心产生极大阴影。“入侵式回忆”导致小雨在过去阴影回忆的笼罩下,不愿意与他人沟通,更不愿意与他人交心。
3.家庭突发变故,家人予以无形压力。非常懂自己的父亲突然因患新冠肺炎离世,本就是沉重的打击。家人却认为这一切源于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家人态度恶劣,导致不断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压力。没有安慰,没有关心,有的只是家人无休止的抱怨和指责。小雨还要变得强大,舒缓情绪,开导更悲痛的母亲和照顾未成年的弟弟。低沉情绪不断出现,精神状态、心理状态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4.选择封闭自己,自身性格比较偏执。性格偏内向、敏感,遇到困难问题,拒绝寻求帮助,默不作声自己承受。给人感觉心理承受能力很强,但内心却非常脆弱,甚至有时非常无助。性格也比较孤僻,缺乏安全感,同龄人难以亲近、靠近。
三、案例解决思路和过程
(一)解决思路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后,学生的经历让我非常难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初入工作的我,也不知如何科学引导,害怕自己说的某句话不仅没有让学生缓解心理问题,反而愈发严重。由于和小雨约谈过程中,多次试探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帮助,小雨都非常强硬的态度表示拒绝。在确保小雨安全情况下,我请教了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之后,选择暂缓心理咨询中心介入,用爱抚平学生内心的创伤。合理利用科学的交流方法和技巧、家校联合、关心和帮扶并举的方式,让学生重拾本该阳光向上的自我。
(二)解决过程
根据对该生的评估与诊断和心理咨询的相关原则,处理该案例经过了几个的阶段:
1.信息交换,产生共情,获得小雨信任感。
小雨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学生,做好工作的前提基础就是让她对我产生足够的信任感。为此我采取的谈心方式是: (1)互换信息,用自己类似经历产生共情。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没有经历过像她这样的痛苦,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是自己也曾经缺乏父爱,能够体会缺少关心关爱的失落,通过互换信息,互相告诉秘密,让学生有信息交换的尊重感,获得小雨的信任。 (2)选择安静、轻松、舒适环境交谈。很多时候与小雨谈心谈话我都会选择在美好的校园环境下,边散步边谈心,让小雨觉得与我交流很轻松,很温暖。 (3)与小雨约定,她遇到任何问题,随时与我联系,所有交流内容也会当成秘密守口如瓶。积极引导她将自己的痛苦说出来,鼓励她选择哭出来宣泄情绪,与她共分担,一起想办法,一起解决问题。
2.关心关爱,引导放下过去,迎接美好新生活。
产生信任是基础,关键还是要温暖小雨内心,积极引导她放下过去,放松压力,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美好的未来新生活。为此,我做了如下工作。 (1)从师者角度,积极引导,鼓励选择适当的方式放松心情。根据教育学原理,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关怀,就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前进。充分发挥师者“期望效应”,对小雨积极引导,科学指引,予以鼓励,让小雨敞开心扉,重拾自信,找到积极乐观向上的自己。 (2)从朋友角度,经常陪伴,保证良好关系持续性。小雨既然选择把老师当朋友,就要真正的树立好朋友关系,利用自己年龄与其相近优势,进行朋辈间的陪伴、关心,散散步、喝喝奶茶、一起约个饭,这成了我们之间最常见的聊天沟通途径。经常陪伴,持续感受到阳光一样的温暖,让小雨感受到这种感情是持久的、永恒的,才会慢慢放开封闭已久的自己。 (3)从家人角度,予以真情关怀,用自己乐观的心态感染她。以真心换真情,把小雨当成自家人。比如,冬至晚上,谈心谈话后,我还是不放心,于是带小雨回了自己家,约上几位好友一起包饺子。让她融入到美好快乐之中,说说笑笑,小雨也露出了笑容。在言语引导的同时,我还选择用自己阳光的心态去感染她,用实际行动让她感受到温暖、真情和温馨快乐。
3.脱离家庭,充实生活,渐少过去阴影回忆。
通过鼓励小雨积极参加学校里各种学科竞赛、实践活动,让她充实自己,渐少回忆过去阴影的时间。发挥她认知超前、认真做事态度,通过赢得比赛奖项,去建立自己的获得感、满足感。在寒假期间,我特意让小雨组织队伍,由我带领他们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最后获得了校级三等奖的成绩。一方面,让小雨做组长,增加她与人沟通、交流机会。另一方面,当生活某些方面不如意的时候,将注意力予以转移,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就感和获得感,同样会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慢慢渐少不良的阴影的影响,逐渐走出过去的阴影回忆。
4.家校共管,同学关注,健全社会支撑系统。
“解铃还须系铃人”,小雨的心理创伤很大程度源于原生家庭,即便在学校心理状态很好,但是回到家,仍然会“旧病复发”,很可能出现前功尽弃的结果。在家庭无形压力下青少年心理干预,无人倾诉、无径疏导,心理创伤只会愈积愈大、愈积愈重。为了帮助小雨抚平心理创伤工作见实见效,我做了以下工作: (1)做足家长思想认识工作。侧面渗透正确观念,改变家长的认知,和家长保持紧密联络。建议家长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影响小雨。多关心、勤关注、会关爱,适时地用温情和理性的方式触动、温暖小雨。 (2)积极调动班干部和宿舍室友两个群体。在生活、学习、活动等方方面面主动和小雨多交流、常沟通,多帮助,常爱护。通过平辈之间的引导和积极态度的隐形传递,让小雨感受到他人温暖帮扶和真情帮助,健全小雨的社会支撑系统,获得内心深处的安全感。
(三)解决结果
通过与小雨多次谈心交流、心理疏导以及一系列充满爱的帮扶措施,小雨逐渐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情绪不再持续低沉,心理状态逐渐变得开朗了许多。通过撰写学业生涯规划书对自己的大学四年做出了具体规划,以及对美好未来生活充满了期待。同时,小雨的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能够积极主动的和同学朋友交流,遇到问题、困难,也开始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最重要的是,在家庭方面,偶尔还是会提到过往家庭记忆,还是会有些烦心事。但不再像以前,提到家庭就低下头、声音低沉。开始能够正面面对家庭中的问题,并用自己新认知、新思想去解决、去应对家庭中的种种困难疑惑。
四、案例分析与启示
家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是任何其他空间都无法替代的,但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转变,很多家庭对学生的陪伴、爱护、教育不足,导致学生自闭、自卑等情况时有发生。作为辅导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角度、多方位地提供帮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这个案例对于我们辅导员如何做好特殊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有几点启示:
1、无条件积极关注,构建师生信任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心理治疗的前提,它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来访者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他人积极关注的需要。即无论来访者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样,在不做任何评价的情况下青少年心理干预,无条件的接纳。作为高校辅导员,位居于第一线,当学生产生困惑,最先与辅导员取得联系。辅导员应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以中立态度,给予理性支持、鼓励和陪伴,让学生感受温暖,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安全感得以增强,从而信任教师,为后续心理疏导、帮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塑造良好生活环境。
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使人能够正确应对应激事件,得到社会支持系统积极正向的反馈,树立面对生活的信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积极应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在遇到问题时,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帮助他们应对挑战,走出困境。辅导员在遇到社会支持较差学生问题时,应当积极探索发现自己的内部资源、生命力量,调动了宿舍、班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形成四级联动心理预防与干预系统,帮助学生健全社会支持系统。从而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信心,进一步的探索自我,理性地面对生活。
3.持续心理帮扶,保障良好关系稳定性。
在心理干预机制中,持续的关注是心理干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强化心理干预效果的重要步骤。短期的心理干预,心理症状可能会得以缓解。但从长远来看,心理症状亦可能会反复加重。只有对心理异常的人提供后续的心理干预,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心理疾病的复发。长期心理帮扶才能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其彻底走出心理困境,对恢复社会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辅导员在干预心理异常学生时,需要长期语言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同时亦与学生家人保持联系,与其父母共同探讨建立亲密融洽的亲子关系、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提出合理的建议,这些有助于学生早日恢复社会功能,防止心理异常迁延或加重恶化,为后续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用爱开展帮扶,最大限度提高心理干预的实效
在高校心理干预实践中,辅导员对学生流露出无私的爱、深切的关怀和由衷的希望是其身心恢复的重要动力,使其感受到辅导员始终与他们同在,随时能够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要对学生潜在的心理异常进行评估,选择合理、合法、科学、有效的方法应对。每一个心理问题学生都具有独有特性,辅导员需要潜心学习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与技能,努力提升探察学生潜在心理危机的敏锐性,不断探索心理问题应对的策略与方法,防患于未然,真正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
作者简介
东华理工大学理学院 韩万鑫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