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胃肠病,还要吃抗抑郁药?
三甲天团
许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陈胜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01“情绪”带来的胃肠病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不断发展,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相应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明显,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
现代医学发现,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之中,会通过神经调控网络引发胃肠道功能的紊乱、肠黏膜的低度炎症,从而出现一系列胃肠道症状,比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早饱、嗳气、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导致消化不良、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胃肠道的不适症状长时间不缓解,反过来又加重精神心理负担,进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实,在中医学的知识宝库中,也早已发现精神心理活动和情绪问题与胃肠功能相互影响的关系抑郁吃什么药可以缓解情绪,诸如“牵肠挂肚”“互诉衷肠”“气都气饱了”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02消化心身疾病不是“精神病”
既然胃肠道症状的出现与情绪管理不好有莫大的关系,人们不禁要问:我是不是得了“精神病”?又要怎么样才能发现这类复杂的疾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下什么是消化心身疾病。
消化心身疾病是一种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以消化道症状为外在表现的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等。
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患者中,有近1/3的患者表现为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症状。
消化专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往往认为是单纯消化系统的疾病,因此,大部分患者接受的是躯体对症治疗,很少接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的干预;而精神科医生很少认为这类疾病是精神原因导致的。
因此抑郁吃什么药可以缓解情绪,这类介于普通消化专科疾病与精神类疾病中间状态的疾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中,医生很难快速地在门诊就诊的几分钟内,识别出患者是否患有心身疾病。此时,患者采取的一些措施,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做出判断,使病情得到应有的重视。
比如抑郁吃什么药可以缓解情绪,患者可主动详细告知医生是否存在以下情况——
自己近期是否发生应激事件,如升学、失业、婚变等;
是否存在做事缺乏兴趣、精力减退、感觉生活没有希望等症状;
是否存在失眠、头晕、心悸、胸闷、呼吸费力、尿频等躯体症状。
得到这样的描述后,医生再结合其他临床症状或检查结果,如疾病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未见可解释症状的异常结果等,就能快速准确地得出诊断,及时诊疗,让患者少走很多“弯路”。
03消化心身疾病如何治?
目前认为在处置此类问题时需要双管齐下,采用心身同治的原则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俗语有云:人吃五谷生百病,存有七情六欲,经历世间百态,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因此,出现各种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伴发各种心身疾病也是常有的事,无须过分担心,需要做的是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不躲避、不逃避,采取积极的态度消除或减少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从源头上消除病因才是最重要的。
若患者短期内无法消除或减少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且症状无法缓解,可以采用药物辅助治疗。
一类药物是选择小剂量的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通过改变体内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浓度,消除或减少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对大脑的不利影响,恢复大脑对胃肠道功能的正常调控作用;另一类药物是消除患者胃肠道症状和伴发其他症状所采用的药物。
当下新型冠状病毒、甲流病毒及各种季节性传染病此起彼伏,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心理应激事件,不论是否感染病毒都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对我们的胃肠道功能而言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应该要坚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体育运动,始终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这也是我们战胜病毒侵袭、减少出现“消化心身疾病”的法宝之一。
04胃肠病,有时还需服抗抑郁药
临床上许多长期被胃病困扰的患者,他们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且常规治疗无效或疗效差。针对这类患者,医生有时会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
常用的抗抑郁药有三环类药物(如丙米嗪、阿米替林等)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帕罗西汀等)。
三环类药物
是应用最广泛的抗抑郁类药物,但服用该类药物后,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如口干、便秘、视物模糊等)和心血管不良反应(如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及心跳骤停等)较大,禁忌证和药物相互作用较多。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为新型抗抑郁药物,其只需每日早餐后服用1次,因治疗方法简便,用药依从性强。
但肝、肾功能不良者和老年人应慎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癫痫及有药物过敏史者禁用。
要提醒大家的是,抗抑郁药物起效慢,一般在用药后2周左右起效;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患者应谨遵医嘱,切不可随意自行停药、用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