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科看诊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胡颖仪、孙冰倩)“现在的孩子就是‘作’,吃得好,睡得好,哪来什么心理疾病?”错!家长千万不要这么想!孩子自觉心理出了问题向家长求助,家长千万别掉以轻心,一定要重视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黄全提醒,有些孩子一会儿恶心呕吐,一会儿说头痛、肚子痛……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很可能就是心理问题,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精神心理科就诊,“新型的医疗模式一定是身心同治,千万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联络会诊:

身心同治,联合治疗

上个月,68岁的刘阿姨再次当了外婆,女儿又给她生了个小外孙心理科,叫她过去帮忙照顾。一天,刘阿姨突然觉得胸闷心慌,连路都走不了了,女儿赶紧打120将她送到红会医院心内科。各项检查做完后,医生发现她只是稍微有一点房室缺损,根本不至于导致她出现那么严重的症状。心内科于是邀请精神心理科前去会诊,通过会诊以及随后的跟踪随访,最终确定刘阿姨是焦虑导致的胸闷心慌——原来刘阿姨年纪大了心理科,自己体力不好,担心带不好孩子,所以非常焦虑。

“原因明确后,除了心内科用药外,我们心理科也介入干预,刘阿姨很快就好转出院了。”黄全介绍,像刘阿姨这样的病人其实很多,比如有些病人长期在消化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治疗,但治疗效果很差,原因很可能是他们不是单纯的身体疾病,而是合并心理疾病的躯体反应,此时如果心理科能参与进来共同治疗,疗效通常都很好。

“据我所知,很多医院都很重视会诊,但轻视联络,就是会邀请心理科会诊,给个意见和建议,但在我们医院,我们也很重视联络,我们专科的医生都是和其他科室的医生一起查房,一起制定治疗方案的。比如,我们跟神经医学部、心脏内科等组成了一个联合门诊,对每个病人都落实生理、心理双干预。”

专家提醒:

两大误区需厘清

正值冬季,天气寒冷,黄全表示,这个季节抑郁症比较高发。应对抑郁症,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例如通过户外运动、饮食调节等减轻情绪波动,预防季节性的抑郁情绪。

“尤其要重视青少年的抑郁问题。”黄全介绍,临床发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抑郁问题存在很大的认知误区。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出现抑郁,纯粹是意志不坚强,甚至是‘有点作’,可能是故意跟家长对抗,而不能接受它是一种疾病。”临床观察发现,很多青少年自觉有抑郁障碍后反馈给父母,反而是父母不能接受事实,认为孩子是无病呻吟、青春期没事找事,甚至呵斥孩子不够坚强,导致孩子不敢再向家长诉说,转而靠一些错误的方式去缓解内心的压抑,最终酿成恶果。“所以我要特别提醒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及时带孩子就医。”

“另外一个很大的误区是,认为精神心理科开的药吃了会变傻。很多患者或家属认为,精神心理科开的药无非就是镇静药,就是把你变傻了,不想事了就没烦恼了。有些患者直接跟我说,你不要开药给我吃,我宁愿做疯子也不做傻子。”黄全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虽然迄今为止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心理科,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显示,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明确有70%以上的疗效。它在未改变患者的生物、社会环境等情况下,帮助患者改善睡眠和情绪等,让患者有更好的状态去面对困难,帮助患者渡过难关。“临床上有很多通过药物帮助恢复正常社会功能的例子,所以患者一定不要抗拒药物,要遵医嘱规范服药。”黄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