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可能表现为恶心、腹痛、胸闷等躯体化症状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父母离婚孩子心理问题,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如何判断孩子有心理问题倾向?父母又该如何给予帮助?
儿童出现情绪问题表现形式多与成年人不同
儿童心理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发生心理疾病的表现也会有差异。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王芳介绍,学龄前儿童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如果出现语言发育落后、社交障碍等,则要判断其是否为孤独症;进入学龄期且处于青春期前的孩子,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为多动症和抽动症,主要表现为孩子过分活跃、好动以及注意力下降等;青春期孩子临床常见的心理疾病为焦虑和抑郁。“如果青春期孩子表现出无缘无故的心烦,不愿与人沟通,与父母、老师、同学发生顶撞甚至肢体冲突时,应考虑孩子是否出现情绪问题。”王芳提醒。
与成年人比较,很多孩子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典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何凡指出,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就是找理由不想上学、偷懒或是不听话。成年人对自己的情绪体验更深刻,而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发展过程中,有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识别自己的情绪,可能表现为容易发脾气或各类躯体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心慌、胸闷、气短、憋闷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症状;头晕、头疼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躯体化症状去相关科室进行检查时,往往发现不了器质性的改变。
“孩子心理问题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王芳表示,从社会心理因素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孩子可能会承受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从家庭环境角度来看,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如果家长的教育方式没有发生变化并出现沟通问题,会一定程度上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且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留守儿童等问题也是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在学习方面,如果孩子成绩出现下滑且自己不能及时调整时,心理压力的过大也会使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家长要从“我”做起
儿童青少年发生心理问题,过重的压力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家长会存在误区,认为自己根本没有给孩子压力。”何凡举例介绍,比如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有给孩子报课外补习班,只要求孩子将学校课程学好即可,“这只能说家长没有给孩子附加的压力,而学校课程本身对于孩子可能就是一种压力。”
“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增强孩子的心理抵抗力,可以降低孩子发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性。”王芳指出,培养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父母离婚孩子心理问题,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包容和帮助等都可以对孩子可能发生的心理疾病进行一定程度的预防。
何凡也为家长提供几条建议,来帮助孩子调节情绪问题:
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如变懒、生活不规律、就知道玩手机、不学好、不尊重父母等。贴这种标签反映父母对孩子是不理解、不认可、不接纳的。孩子其实是非常需要父母、老师的认可和接纳的。只有接纳孩子,才能够帮助孩子。
很多父母本身就很焦虑,甚至会认为自身的焦虑是孩子带来的,只要孩子好了自己也就好了。站在医生的角度来说,家庭环境这个微生态系统对孩子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家长要先放平自己的心态,才能帮助孩子调节情绪问题。
儿童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可能不会像成年人一样完善,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如玩手机这件事情父母离婚孩子心理问题,家长可以提前和孩子协商、规划好什么时间段可以玩,可以玩多久,甚至落实到家庭协议上。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非常重要,而且要从小做起。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刘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