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振北:中小学生常见的十大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探究
【申振北专栏】
中小学生常见的十大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探究
原创作者|申振北(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河涝湾小学校长)
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2月23日在京发布。报告显示,超80%成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抑郁风险检出率约为1/10。青少年群体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其中,分报告《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全国范围内超过3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有4.0%的抑郁得分较高,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有10.8%的为轻度抑郁风险群体,需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以免进一步加重而出现更严重的症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都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举措,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要想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了解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策略。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和搜集整理大量的研究资料发现,其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规律。由于中小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期,其心理与行为问题都属于发展过程中的伴随问题,只要早发现、早矫治,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有哪些呢?
一、注意力不集中
表现:
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小学低段常见。
(1)活动过多,特别是上课不能遵守课堂纪律,在座位上做小动作,有的有干扰他人正常上课行为,经老师同学反复提醒后短时间内又复发;
(2)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3)有冲动行为,个别有攻击他人行为。
策略:
(1)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
(2)行为矫治。必须要在孩子的生活、学习方面做很恰当的安排,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相应矫正,把孩子的良好行为固定下来;
(3)还有其他的训练方法,比如感统训练、生物反馈等;
(4)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我训练。
二、学习障碍
表现:
学习缺乏技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1)知识水平方面:
①知识背景贫乏;
②概念水平差;
③基本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差;
④知识结构水平差。
(2)认知方面:
①注意力差;
②感知觉能力差;
③记忆不良,逻辑记忆发展较差,偏向于动作记忆,短时记忆差;
④阅读困难;
⑤言语落后;
⑥思维水平低;
⑦学习策略与学习方式差。
策略:
(1)多赞扬鼓励学生;
(2)学法指导;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的情感、意志和态度。
(4)适当做阅读、言语交流等训练,让父母与孩子多一些陪伴、交流、支持。
(5)应该积极考虑心理治疗,尤其是做智力测验以及神经心理缺陷检查,可以考虑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沙盘疗法等,让孩子能够解决学习障碍中的心理障碍或问题。
三、焦虑、紧张
表现:
持久地出现强烈的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类初中生较常见的情绪问题。
(1)总是诉说内心的烦躁不安;
(2)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
(3)无故地担心亲人、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
策略:
对于焦虑状态,家长和老师应给以更多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1)强调学习效能:如果能较好将注意力、专注力集中到学习,可以高效完成学习,也可能会感觉有成就、放松、喜悦的感觉,可以帮助缓解适度焦虑。这对于学习结果或者其他人对患者学习期待的焦虑,可通过这种方式积极缓解。批评以委婉为宜,特别是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以鼓励。
(2)心理治疗:包括改善亲子关系、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等,并干预父母的焦虑,减少家庭的冲突,同时也可以开展集体心理治疗,让学生在集体的活动中得到治疗。
(3)严重焦虑症的学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地使用一些药物。
四、厌学
表现: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策略: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家长需要改变教养态度;
(3)关注学生周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净化交友圈、生活圈;
(4)学生要积极调整心态,是否是自身的问题,比如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想学习但是不会学,想学好但学习困难。
(5)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综合评价学生,不唯分数论。
五、考试焦虑
表现: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
(1)当考试焦虑加剧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
(2)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症状,“晕场”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策略:
(1)学生对考试的意义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2)适度降低求胜动机,减轻心理负担,真正做到轻装上阵。
(3)家长要降低预期,多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4)多运动,把学生的期待预期具体化、细节化等,帮助学生去更清楚地认识紧张与难以平复心情的原因。当怯场现象发生时,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如深呼吸,先做会做的题等。
(5)心理治疗。教学生怎么去放松身体、放松心情,或教一些技能如放松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法,或者直接式肌肉放松法等。
(6)严重的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进行治疗。
六、人际关系紧张
表现:
(1)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
(2)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
(3)缺乏热情、缺乏耐心;
(4)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
(5)爱发脾气、爱骂人等,包括亲子冲突、师生关系紧张等。
策略:
(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与老师家长建立信任关系;
(2)建立民主型的和睦的家庭和班集体,给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
(3)从调整认知、建立新的人际交往习惯出发,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如何化解矛盾,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采取措施帮助这些学生。
(4)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帮助学生。
七、对抗
表现:
(1)往往表现为思想绝对化(非黑即白),过分自以为是,但常常“眼高手低”;
(2)爱唱反调,对老师、长辈没有礼貌;
(3)对父母的意愿服从性降低,经常与父母顶撞,有时会用离家出走的形式来对抗父母。
策略:
由于对抗行为有时容易被老师、家长误认为仅仅是道德问题,而只是加以批评、惩罚等,最终导致结果适得其反。
(1)对于这类学生切忌用生硬的态度,而应当首先学会理解他们,用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这类学生做出态度的改变。
(2)改善亲子关系,真正从心底关心孩子,而不是只关心孩子的成绩。
(3)从心理治疗而言,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及集体心理治疗都是可以采用的方法。
八、自卑
表现:
(1)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信,感到别人什么都行,而自己恰恰什么都不行,冷漠;
(2)上课因害怕讲错而不敢举手发言;
(3)老师提问,因怕错而不敢大声回答;
(4)班级布置的活动,经常以力不胜任而推辞,或者勉强应付;
(5)做事缺乏主动性 ;
(6)做作业不敢相信自己是对的,总要与别人对答案以后才放心;
(7)“我不行”“我不会”“我不去”成了口头禅。
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我不完美,但是我明天总可以更好”的信念;
(2)让学生学会正确归因,进一步提高能力;
(3)肯定优点,摆出实绩,给其成就感;
(4)交给任务,培养自信,助其自立形象;
(5)行为迁移。对有自卑感的学生,还要进行行为训练,引导他们昂起头走路,训练他们敢于盯住别人的眼睛看,教会他们积极的自我暗示;
(6)自身症状较为严重,除了心理自卑外还伴随着兴趣缺乏、情绪低落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寻找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指导来正确认知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克服自身自卑情绪。
九、过度迷恋网络
表现:调查发现,过度迷恋网络与学生成绩、心理、情绪因素以及一些不良行为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迷恋网络的人较少,迷恋网络的学生焦虑的倾向比较明显,性格内向,有孤独感、感觉被其他学生孤立的学生更倾向于迷恋网络。有吸烟、打架、赌博、观看色情信息、离家出走倾向、自杀倾向的学生对网络的迷恋程度明显高于一般的学生。
策略:迷恋网络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因素。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改变学生迷恋网络的行为习惯。
(1)时间管理技术。核心在于通过给予适当的支持,帮助学生发展一种积极的行为方式以取代消极的迷恋行为。比如,可以打乱学生的网络使用时间表,如果学生喜欢在夜晚上网,那就在晚上监督其早睡,让其适应一种新的时间模式,从而打破其上网习惯。还可以请父母监督上网情况,用小闹钟等手段安排他准时下网,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
(2)支持群体。让学生参加诸如互助小组、兴趣小组之类的社团。提高学生结交具有相类似背景的朋友的能力,从而减少对网络交往的依赖。
(3)家庭治疗法。让家长明白孩子可能具有强烈的迷恋倾向,减少对网络迷恋者的责备。建议家长和孩子之间多就孩子的迷恋网络原因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家长要真诚地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一起外出度假或帮助孩子培养一些新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爱好。
(4)行为契约法。让过度迷恋网络的学生和自己或家长,在协商的前提下,共同制定行为契约,主动接受外界的监督,以达到摆脱迷恋的目的。
十、情绪控制障碍
表现: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
(1)情绪消极、悲观、颓废、淡漠等;
(2)消极的认知倾向、低自尊、无能感,对未来没有期望;
(3)动机缺乏、被动、缺乏热情;
(4)肢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
(5)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6)反复思考死亡,觉得自己死了可能会更好;
(7)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甚至有具体的自杀计划。
策略:
(1)要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与鼓励;调整患者对自己的认知歪曲,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点,相信自己的相应能力,矫正认为自己做什么事都会失败的非现实的病态推论。
(2)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调整当事人消极的认知状态;
(3)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成功与愉快;鼓励、支持患者通过反复训练矫正各种适应不良性行为,以重新适应环境。
(4)帮助患者妥善应对包括家庭问题在内的各种刺激事件,减少并控制负性生活事件对患者的不良精神刺激,减少患者的各种负性情绪。
(5)进行心理咨询,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6)看心理医生,服用抗抑郁药物。
(7)日常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外出散步、晒晒太阳,心境好转时同家人和朋友同学多聊聊天、听听音乐、互相帮助等。同时,要学会欣赏、多接触新事物,远离噪声和强光等强刺激。
(8)训练患者的基本沟通、情绪控制、压力处理、合作、问题解决以及冲突处理等;
(9)家长要多鼓励、多关心,增强治疗信心,减少治疗难度。
以上是笔者搜集整理的中小学生常见十大心理问题,行为表现统计不尽全面,应对策略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研究对象,不能一概而论,还需要因个体不同而具体情形具体分析。许多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都做过类似的研究,特别是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班主任老师更是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不是理论指导,更多的是经验汇总。旨在唤起全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文中所举案例不足以涵盖中小学生的所有心理问题,策略也仅依据大数据分析而言,还需要专家、同行不断完善、充实,甚至纠正。
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要正确面对,透过现象探寻背后的本质,用一颗爱护之心去帮助他们,耐心地帮他们分析问题,探寻突破方向和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此外,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不断加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不断完善相关机制,让更多的人学习和掌握一些家教知识、心理常识,让我们共同呵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
2、《心理学大词典》《现代心理咨询》《临床心理学》《人民教育》等。
作者简介:申振北,太原市万柏林区河涝湾小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太原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万柏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校长传媒》专栏作家。作品散见于多家媒体刊物,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太原日报》《映像》《都市》《散文百家》《齐鲁文学》等媒体刊物。散文《美丽的乡愁》曾获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书法作品《礼运礼记大同》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收藏;曾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卓越人物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