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咨询案例记录
学校心理咨询案例记录: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采取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如过度批评、羞辱等,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心理咨询记录(一):姓名:王某班级:八年级(1)性别:男年龄:13岁咨询时间:9月10日基本情况:王某是一位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腼腆男孩。他成绩优秀,智商中等,但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在课堂上,他总是不主动举手发言,回答问题时声音也不够响亮。下课后,他总是独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即使在节假日,父母叫他一起外出玩耍或作客,他也总是不愿意去。初步分析:王某存在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长期以来受到了严重的心理负担。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潜力,总是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取得了成功,也很难体验成功的喜悦。这种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个人因素:王某的自卑心理可能与他长期受到的负面影响有关。他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这种心理障碍使得他陷入了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家庭因素:王某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他有着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龙凤之才。
然而,父母的期望过高,给他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母亲对他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则工作繁忙,对他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却十分粗暴。教师因素: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采取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如过度批评、羞辱等,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学校中,如果教师对某些学生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导致对这些学生的评价偏低。这种情况会让这些学生产生失落感,因为他们无法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赞扬,就开始否定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不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进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产生自卑感。此外,老师对少数优等生的偏爱,对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会产生沉重的压力,滋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如果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越来越偏爱,会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益严重。我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王某同学出现这种状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那么如何帮助她克服自卑心理,走出阴影呢?在这个学期中,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王某同学的状况明显好转。
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她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仅喜欢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而且用心参加班级和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我感受良多。在帮助王某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激励教育的方法,唤起她的信心。我经常有意无意地找王某闲谈,中午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和发作业本。上课时,我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王某这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王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在这些话语中,我让全班同学感受到我们是一个整体,王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地,王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地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反问:“我不像老师吗?”她回答:“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明白,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此外,我还树立了王某的信心,激起了她的动力。在班级活动中,我让她担任一些重要的角色,让她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在她取得一些进步时,我及时地表扬和鼓励她,让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通过这些努力,我成功地帮助王某克服了自卑心理,让她重新树立起了自信和勇气。经过对朱某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引导他们逐渐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融入到群众中去,透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朱某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