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疫情影响,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暂停线下教学,改为居家学习。受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生活规律打乱、社交减少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心理容易出现波动,需要及时做好心理调适,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建议,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很重要,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尽可能让生活有规律,可分为学习时段、休息时段、娱乐时段、运动时段、进餐时段等,每日照做。长期居家孩子会产生孤独感,家长不妨利用这次超长假期的机会和孩子交流谈心青少年心理干预,增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还会带给孩子安全感。同时,除了保持正常的作息和学习安排以外,每天可以和家人一起看电视、玩游戏、聊天、进行亲子运动等,可有效缓解心理压力。此外,特殊期间应适当鼓励孩子用电话、网络定时和同学同伴交流,但要管理好电子产品的娱乐功能使用时间,约定好时段,设定好时长。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体育锻炼能够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青少年的生活抗压能力、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影响显著。相关脑科学研究也发现,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提高了大脑的执行功能,促进大脑的活动,能够有效降低抑郁症状。

北京体育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杨寅在青少年健康科普活动中表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发现,虽然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普遍的,不管采取何种项目都会广泛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运动选择上,建议家长为孩子选择孩子擅长的、有信心和能力做好的运动项目,达到运动和乐趣相辅相成的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在孩子较小的时候不适合过早进行专项的运动训练,而应该侧重于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的提高或是身体协调性的整体训练,在孩子进入到青春期后青少年心理干预,可以再适当增加专项训练。

杨寅也强调了家长的作用,“很多家长希望和孩子有更多的亲子互动,运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家长喜欢某项运动,孩子喜欢这项运动的几率会更高一些。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在运动中以身作则和孩子共同锻炼,不仅会让孩子感受到运动的快乐青少年心理干预,通过和家人一起运动,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进而保护孩子心理健康。”(转自3月24日《中国体育报》06版)